受訪/環保餐盒執行者:高培綺(製作人)
採訪與文章撰寫:王箏
(受訪/環保餐盒執行者:高培綺)攝影:奚昊晨
謝謝培綺願意接受我們的訪問,以及提供這次在劇場週「零便當盒垃圾」的工作記錄和照片給我們!
謝謝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團隊,讓這件事情發生、被看見!
期待更多人一起響應,讓劇場生態越來越乾淨!
(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:「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」演出座談/培綺提供)
前言... 這一切都是緣分吧!好感動在台灣劇場環境看到這樣的改變!
今年2023年6月,Alex(零浪費旅行日記共同創辦人 暨網站架設工程師)參與了國家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: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「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」演出,擔任舞者的工作。
(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:「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」演出劇照/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提供)
排練、演出和進劇場工作是我們兩個再正常不過的日常生活,所以在排練過程乃至Alex進劇場(劇場週),我都沒有特別想說需要關心他什麼,只對於劇場週要吃一個禮拜的便當,叫他加油(他很討厭溫溫的便當食物)!
沒想到劇場週第一天,我就收到來自Alex又驚又喜的messenger訊息:
「我們的午餐全部都是環保餐盒!」
(劇場週便當照 /培綺提供)
印象深刻當下腦袋第一個念頭是:製作人是誰?她怎麼會有時間處理全劇組的環保餐盒?
*製作人是在劇場週處理製作面所有事情的總負責人,包括訂便當、前後台人事、票務...
第一天的便當只是個開頭,陸陸續續在這一週收到Alex時不時傳來的日常三餐照片,及製作人培綺用道具白蘿蔔(演出中會有蘿蔔從上方掉下來)煮成加菜湯... 這一切震撼著我,同樣身為劇場工作者,日常生活我可以做到環保、可以做到三餐無垃圾,但劇場週一直都被我排除在外,進劇場只能睜隻眼閉隻眼... 因為動員到的人力、影響到的範圍太廣了,當你在一個群體中要堅持自己的環保習慣,尤其是劇場週,真的是難如登天...(力所能及的就是自備餐具、水壺、不要跟著訂飲料...)
(演出道具白蘿蔔,摔斷的身影/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提供)
(香噴噴的電鍋蘿蔔湯/培綺提供)
要知道,劇場週可是非常忙碌又千頭萬緒的一週,進場、裝台、走技術、彩排、道具設備處理、前後台各種雜事,當週會有好幾場正式演出和跟演出規模同等的彩排,還要處理觀眾表演者場館等等各式各樣的人事物.... 我不能理解怎麼還有時間關注到劇場週的三餐使用環保餐盒?以及為什麼製作人培綺會想要沒事找事做的給自己增加工作量?
打電話叫傳統便當,送來吃一吃就丟掉,是最省事的,是什麼原因讓培綺願意當兩廳院第一位、甚至是臺灣第一位在劇場週實行「零便當盒垃圾」的演出製作人呢?
(劇組便當大合照/培綺提供)
緊接著7月,培綺參加了 2023國家兩廳院永續國際年會,分享她如何在劇場週做到訂購環保餐盒的方法,同時非常大方慷慨的分享出 環保便當秘笈連結 給大家,當天也有不同的表演場館的人員很有興趣,期待全台各地的場館都可以開始環保遍地開花~~~
📝以下為訪談文字紀錄📝
Q:這次製作中,是如何做到零便當盒垃圾的?
A:
這次可以成功的最大前提是,團隊人員的年齡組成相對比較年輕,溝通和接受改變比較容易!
在一場演出中,最主要需要協調的,是技術人員(燈光、音響、裝台拆台人員...),有時候技術大哥如果比較年長,還是喜歡傳統便當的口味和模式,大塊肉、滿滿份量。加上以劇場週來說,技術人員是最早進場也是最晚離場的(要裝拆台),吃便當的時間最多,搞定了技術人員,基本上就沒問題了(表演者通常有得吃就好,都不太會有意見)。
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整個團隊的領導者:藝術總監(編舞者、導演... )願意支持,謝謝 編舞者張可揚願意接受這個挑戰,讓製作人去嘗試新的可能。
Q:執行方式是什麼?
A:
在演出前填保險資料時,就已經把葷素飲食的調查放進表單,可以提前知道需要幾葷幾素。
就可以著手先挑店家,調查好店家有什麼口味的便當,也讓大家在訂便當時可以提前知道,並點餐自己想要的口味。
(培綺提供)
Q:如何訂購環保餐盒?有店家提供?自備容器去買?還是有什麼其他方法?
A:
主要分成三種方法,給大家參考!
方法(一) 第三方平台
有環保便當的合作平台(餐盒是平台的,不用自備)
首先去平台的頁面選店家,平台會把餐盒送去店家,再把便當送到指定地點(劇場、公司...),吃完後平台會來回收餐盒,不需自行清洗。
第三方平台主要用Line聯繫,會有電子收據(都可以報帳)
🚫限制:平均一個便當多6-10塊(增加清洗費、運送成本)
平台上的合作店家很多是餐廳,不是便當店。
因為便當店的時間上來說不一定能配合劇場10:30-11:00 及 16:30-17:00就需要吃便當的特殊時間。
(培綺提供)
方法(二) 直接跟有提供環保餐盒的店家訂
便當店本身就有這個服務,可以直接跟店家訂餐,店家會用環保餐具裝送來,吃完後再還回去便當店即可。
有些是便當店會自行來收回,有些要自己送回去。
🚫限制:要一家一家找店家,去協調和確認店家狀況,有些需要自己送餐盒回去,需要多一份人力。
(鐵道便當餐盒/培綺提供)
方法(三)外燴
外燴,然後請大家自備餐具
這個方法相對簡單,但人數也要夠,才吃得完
這次演出的慶功宴,就是直接叫外燴慶祝的
(劇場週晚餐外燴/培綺提供)
Q:最困難的部分是什麼?
A:
會比正常製作還花很多時間!
最花時間的就是溝通、來回確認,比起直接訂傳統便當,增加大約一倍的溝通時間成本
第三方平台能變動的彈性比較小(三天前就需要確認數量和餐點),低銷需要2000元才能送
在一開始確認製作期後,就要開始做人力和資源的盤點,才能讓劇場週做到環保。
因為,真的會很花時間啊.....
(便當餐盒送還/培綺提供)
但也因為這是第一次有人這樣做,還沒有系統,如果越來越多人這麼做,資料和店家的系統網絡建立起來後,下一次就可以節省很多時間了!
在一開始先把「可預知」的成本先處理掉(前台票、行政事務...),就可以挪出時間在劇場週好好處理便當和環保的實踐。
(劇場週整週菜單&店家名單/培綺提供)
Q:有執行製作協助嗎?還是都是自己處理?
A:
前期(進劇場前的排練工作期)都是自己,搜集資料、了解兩廳院附近的店家狀況,只有進到劇場週才有多一個執行製作人力。
Q: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(中正區)作為嘗試環保餐盒的訂購,有什麼優勢和困難嗎?
A:
這次有個蠻大的優勢在於,團隊規模還算夠大。
劇場訂便當,小團(10人以下)和大團(30以上)都好處理,人數少頂多製作人自己帶盒子去買,也沒幾份。人數多店家更願意送便當,也更容易湊到平台訂餐(上述 方法一 )的低消下限,才有機會在每餐訂購環保餐盒的前提下,變換店家和口味。
中間大小(10-30人之間)反而會比較困難,所以這次真的蠻幸運剛好人數夠多。
而地點來說因為位在台北市中心,也相對容易(有環保觀念的店家、願意配合的也比較多),如果演出地點比較偏遠或是離開台北,可能相對就比較困難。
Q:是什麼原因,讓妳想要在製作人的身份之下,在一場製作中嘗試環保餐盒的實踐?
A:
因為今年參與了兩廳院的gap year計畫,認識了一些有同樣理念的人,剛好在台大的《2047》演出中,也是同樣的人。
就思考說,是不是可以嘗試看看?
先問了技術人員、再問製作、再問可揚(編舞者),最後就是實踐。
起心動念是想說,是有這麼回事(可以在劇場使用環保餐盒),但怎麼都沒有人做?
那我就當第一個實踐的人吧!
但當然,就像上面提到的,團隊的支持很重要,要謝謝整個團隊願意配合和支持,這件事才能成功。
團隊核心三個人願意一起合作,藝術總監、舞監和製作人,才有辦法有效的達到這次零便當盒垃圾的目標。
(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團隊/培綺提供)
(排練記錄/培綺提供)
Q:還有哪些想要補充的嗎?
A:
執行環保,「人力」真的很重要。
不管是訂便當、處理餐盒和平台、煮蘿蔔湯、切水果、煮麥茶... 其實都不難,但就是需要有人去做這件事。
同時,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團隊也有一個很重要的支持,就是「不會壓榨團隊」!(這超重要啊... 劇場生態有時候不太健康... )
使用環保餐盒訂餐,一餐大約$120,不貴的,但如果團隊就只願意出60塊80塊一餐,或者是不願意多付一個人力的薪水在製作人和相關人力上面(而是讓藝術行政攬下一切事物),那真的就不太可能實踐了。
除了環保餐盒便當,劇場還有好多環節,培綺和團隊還做了什麼?
一. 使用回收材料製作觸覺導覽板
劇場演出需要用到很多道具,這次可揚團隊使用了大量泡泡紙、牛皮紙等材料作為舞台道具和佈景使用。
由於這次演出是三位明眼舞者(包括Alex)和三位視障舞者一同合作,舞台地板有使用不同的材質去做設計,讓舞者知道現在走到哪了。
(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:「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」演出劇照/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提供)
(舞台設計大量使用泡泡紙做排練練習/培綺提供)
團隊使用排練過程回收的材料,作為演前導聆的「觸覺導覽版」,讓觀眾進場後用手去感受舞台的設計。
演出一共四場、觀眾很多,團隊做了好幾百份的觸覺導覽版,既達到了演出的需求,也減少了重新購買材料的浪費。
(製作觸覺導覽版中/培綺提供)
(製作觸覺導覽版中/培綺提供)
二. 道具泡泡紙再利用(折成大象拿來展示)
與這次演出主題「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」有關,團隊的燈光師(居然是燈光師的手藝)把使用過的泡泡紙折成了大象,展示出來,雖然泡泡紙是無法回收再利用(因為都被踩踩踩沒有泡泡了),但團隊還是絞盡腦汁的思考可以如何再利用。
(燈光師好手藝泡泡紙大象/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提供)
(道具泡泡紙/培綺提供)
三. 後台蘿蔔湯飄香
每一場演出,都會有一根白蘿蔔作為道具,掉落並摔斷在舞台上。
大部分時候處理舞台道具,就是塞進垃圾袋然後儘速丟掉,以免造成後台動線混亂。
但培綺卻是拿出鹽巴、菜刀和電鍋,直接後台煮起蘿蔔湯!
(舞台上的蘿蔔屍體/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提供)
(看照片都覺得好香/培綺提供)
這部分我還印象深刻Alex某天一大早剛進劇場,就傳來訊息說:「今天中午有加菜蘿蔔湯,昨天舞台上掉下來那根。」
怎麼可以有這麼多時間和創意啦!
(道具白蘿蔔不規則摔斷,準備下鍋前/培綺提供)
或許在未來的社會,我們會開始反過來追求「沒有」?
這次演出沒有製造便當盒垃圾!
這個月我減少了多少碳足跡!
我們幾乎沒有垃圾,家裡垃圾袋一直裝不滿!
家裡好久沒有買新的衣服和商品了!
(用餐後洗乾淨的便當盒,清潔阿姨說好輕鬆喔!都沒有垃圾!/培綺提供)
成功的定義不一定是「看得見的東西」,也可以是「看不見的成就」?
世界需要更多「沒有」,我沒有垃圾、我沒有買新東西、我沒有增加碳足跡...
從自己工作和生活的領域開始行動,大家都少一點點,累積起來就會很可觀。
~~~世界更乾淨、氣候更穩定、物種更繁榮、人類也會更幸福~~~~
~~謝謝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團隊~~
(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:「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」團隊合照/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提供)